竹林翠翠覆丘峦,茶树青青盖满山。穿行在盛夏的能仁乡山场,薰风拂面,白茶长势喜人。近年来,定远县能仁乡坚持党建引领,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体要求,聚焦经济社会发展,不断创新“党建+”工作模式。通过“学浙江、提能力、促振兴”抓住乡村振兴的“牛鼻子”,立足自身实际,敢于大胆尝试,在“白茶产业、环境整治、基层治理、招引项目”四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效,乡村面貌焕然一新,群众幸福感满满。
聚焦资源优势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
能仁乡山林资源丰富,素来就有茶叶种植传统,原有的“老山茶”在清朝时就颇有名气,后因种植加工技术等原因逐渐消落。
“乡村振兴、产业先行”,面对产业振兴难题,能仁乡党委政府大胆破题。先后3次组织4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前往浙江安吉实地观摩考察,引进素有“中国白茶第一村”之称的黄杜村安吉白茶。同时引进“茶人才”4人,并选聘安徽省农科院4名茶叶研究专家担任技术专员,由凉亭村先行探索形成“村党组织+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。村党组织引领,投资480万元建成集白茶加工、品鉴、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制茶车间和直播间,围绕茶文化打造了3个文旅融合项目,在提高亩均收入的基础上,提升白茶产业价值。
“去年一年,我们坚持盘活荒山资源,发展白茶种植500亩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,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。今年,我们还将稳步扩大白茶种植规模,明年预计达到2000亩。”乡党委书记郭庆说道。
聚焦宜居环境 助力美丽乡村换新颜
走进朱程村何慕西组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儿童们喜爱的“卡通乐园”,孩子们在此嬉戏玩闹,大人们则是在绿色长廊里休闲纳凉,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。
“没想到我和老伴七八十岁的人了,还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好的环境,柏油路铺上了,还修了文化广场,我们就跟电视上的城里人一个样。”谈起居住环境的变化,村民慕大爷乐的合不拢嘴。
产业先行,环境也要跟上。能仁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建立“1+2+N”工作模式,即1个党政班子成员带领2名乡干部、2名村干部、2名公益岗位、2名保洁员工作模式,形成环境整治工作小组,广泛动员基层群众自发参与其中,提升基层群众自治实效。
清除脏乱差,创造宜居生活。借助沿山道路区位优势打造一段风景廊道上的靓丽“路边庄”,构筑能仁人居环境整治基本版。用活项目资金,以“微改造、精提升”实现“五清一改”,调动群众积极性,主动引导做到“四净两规范”、“四勤两参与”。用好“二老”(老娘舅、老干部)和乡贤带头“四捐”(捐钱、捐房、捐地、捐物),群众自发筹集的30余万元资金全部注入何慕组人居环境整治,“干部带头、党员示范、群众参与”的工作局面正逐步形成。
聚焦基层治理 探索共建共治新路径
能仁乡持续推动落实“党建+信访”工作体系,深化信访“1+5+N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,建立以党委副书记、政法委员、派出所所长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和“二老”相互配合的专项队伍。将百姓热线、“监督一点通”平台投诉、领导班子成员信访接待作为主攻初信初访的“三大”抓手,充分发挥“两代表一委员”和“二老”群众基础深厚优势,致力于打通信访“中梗阻”。2022年以来,该乡累计接待群众158起,化解群众信访153件,群众满意度96.8%。“矛盾与冲突是基层治理中无法回避的,我们主攻初信初访,就是用真心的温度、办事的速度、化解的力度,做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,办好他们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。”乡党委副书记叶俊说道。
聚焦项目招引 构建就业致富新门路
能仁乡不断优化顶层设计,充分整合优势资源,以乡村振兴产业园项目为核心,不断优化营商环境,壮大产业规模,建设产业集群。成功引进安徽特斯卡鞋业有限公司,注册资金1.2亿元,可实现年增加税收400余万元,解决群众就业岗位300个,人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。“以前在家里只能靠干农活和打零工为生,还要养老人带孩子,一年攒不下几个钱,只能外出打工。现在村里面有了茶场,乡上也有了工厂,我们夫妻俩终于不用和孩子分隔两地了。”一对90后夫妻感慨道。
该乡着力建设高标准产业集群,形成“3336”项目发展模式,即围绕白茶、粉丝牛肉休闲食品和丝瓜络布鞋3个农业全产业链项目;丁王寺、桃花山和石头圩古民居3个文旅项目;农科村、三塘村、朱程村3个蔬菜生产加工项目;围绕“两纵两横公路网和两河水路网”打造6条旅游观光休闲带。以产业集群带动全乡经济发展,推动联动转化,惠及群众,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。
青山如黛,草木葱茏。茶园里大人在劳作,田埂上孩童在奔跑,村庄里炊烟在袅袅升起,远处的工厂里机器在轰鸣......一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正在能仁徐徐展开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